藤席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藤席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英雄烈士谱蒋翊武是谁支得江山住-【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7 10:14:01 阅读: 来源:藤席厂家

相关报道:蒋翊武:十九世纪“80后”的忧国担当与创新进取

蒋翊武像。

长沙岳麓山蒋翊武墓。

编者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4月5日清明节,红网、时刻新闻从这一天起,推出“为了民族的复兴•英雄烈士谱”大型系列报道,纪念为了民族复兴事业而奋斗、牺牲的英烈,弘扬传承英烈精神和社会正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网时刻记者 郑江晖 常德报道

少年出澧州,辛亥风云起。

今年是辛亥首义元勋、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蒋翊武英勇就义105周年。4月5日清明节,长沙市芙蓉区政协委员张宸睿又来到岳麓山,瞻仰蒋翊武等辛亥志士的墓碑。“就历史作用而言,蒋翊武这位孙中山唯一亲自题字的‘开国元勋’,与黄兴、蔡锷相比毫不逊色,为什么长期盛名沉寂?”这个疑问在张宸睿心中挥之不去。于是,他提交了提案,建议将岳麓山公园南门外的登高路及往山上的西延路更名为“翊武路”,弘扬其以身许国的湖湘精神。

先烈事迹:以总指挥身份下达武昌起义作战命令

1912年4月,蒋翊武(2排左1)与孙中山(2排左7)等在武昌合影。

1884年,蒋翊武出生于澧州(常德澧县)一个平民家庭,自幼便勤奋好学、天资聪颖,“深受乡党器重”。少年时期,蒋翊武“有侠气,骨嶙嶙不苟合,喜为人鸣不平”,常常与好友黄贞元、夏国瑞、龚霞初等以诗文相会,议论时政、臧否人物。

这个时期,蒋翊武初步接触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萌发了反对清朝种族主义的思想,拒不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斥道:“奴隶功名,要它何用?”湖南文理学院历史学教授、湖南省历史学会蒋翊武研究会秘书长周星林认为,“这个时候,蒋翊武已经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与前途,盼望变革社会,救国救民”。

1903年,蒋翊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在常德,他了解国内外形势、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观点,结识革命志士刘复基、宋教仁。“在这里,蒋翊武扩大了‘朋友圈’,更新了知识圈,为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奠定基础。”周星林分析。随后,蒋翊武加入华兴会、中国公学和同盟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发起武昌起义,是蒋翊武一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今言革命者,欲借权清廷,莫如投身军界,联络士兵。”1909年,抱着这样的想法,蒋翊武化名蒋伯夔,投入湖北新军,谋划了百年前的一场“无间道”。他组建文学社,秘密在新军中发展会员。“名义上是文学联合,实际上是志同道合的革命者联合。”周星林说。这聚结成了一股强劲的革命洪流,为辛亥首义在武昌爆发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11年,蒋翊武积极促成文学社与共进会合并,被推举为武昌起义总指挥。起义前夕,时任起义总参谋长的孙武在汉口试制炸弹失事,武汉军警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这场意外,差点导致起义全盘皆输。千钧一发之际,蒋翊武扛起了起义大旗,下达作战命令,并将起义过程运筹得周密细致。革命军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武昌城。“如果没有前一晚的一纸命令,起义不会推进得如此快。”共进会成员在回忆录中提到。

其后,蒋翊武又积极襄助莅临武汉指挥的民军总司令黄兴。汉阳失守后,蒋翊武临危受命,任战时总司令部监军,坐镇指挥,在武昌保卫战中“却强敌,守危城”,牵制了北洋精锐兵力,有力支持了其他地区的革命斗争。“最难得的是,蒋翊武也不以首义功臣自居,保持清醒头脑。”周星林说道。

1913年3月,震惊中外的“宋案”发生,直接导致了“二次革命”,蒋翊武坚定地站在革命激进派一边,成为湖南“二次革命”旗手。他在给父母的诀别信中写道:“儿誓志杀贼,保障共和,否则不生还也。”

“二次革命”失败后,蒋翊武潜入广西,谋求发动军队再次举事。不料,在全州被捕入狱。临刑前,他慷慨演讲:“予死固所甘,请悬余首北门,以观袁氏之盗国,天下后世有知余得死所者。且此次失败,为国尽忠者寥寥,翊武请先君等拼为之。”1913年9月9日,在桂林城丽泽门外,蒋翊武从容就义,时年29岁。

临刑前,蒋翊武写了四首绝命诗,其中两首说:“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嗟我寂冤终无了,空余弩剑作寒鸣。”“斩断尘根感晚秋,中原无主倍增愁!是谁支得江山住?只余有哀逐水流。”

绝命诗抒发了蒋翊武壮志未酬的惆怅,但更是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后继者的期盼。

1916年,护国战争取得胜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为讨袁而牺牲的蒋翊武,也从桂林迎归湖南,葬于岳麓山上。从此,一代国魂得以在故土的青山绿水中长眠。

功勋永存:孙中山先生唯一亲自题字的“开国元勋”

广西桂林,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碑文,孙中山亲笔题写“开国元勋”。

孙中山唯一亲自题字“开国元勋”这四个字,是对蒋翊武革命人生的最高褒奖。

1921年12月,孙中山出师北伐,专程来到丽泽门外凭吊蒋翊武,下令修建纪念碑,指示胡汉民书公事略,并亲笔题写“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

在胡汉民所作的碑记中,不仅直书蒋翊武在辛亥首义中居功至伟,而且充分肯定其在讨袁之役中的气节和作为:“笃志革命,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以武昌防御使,守危城,却强敌,事定即引去,当道縻以官爵不受。癸丑讨袁,将有事于桂……公之死事与翟、张二公不同,而其成仁取义之志则一也。”

著名社会活动家章士钊与蒋翊武是旧交,1941年在桂林凭吊蒋翊武时,填写了几首词,其中《水龙吟?过蒋翊武就义处》一词中有“奈一呼张楚,功成天忌,宁自惜,不同死”之句,把蒋翊武比作秦末揭竿起义的农民领袖陈胜。“这个比喻不无道理,他们都是做了一番开创性事业,曾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而又都不幸遭遇了同样的结局。”蒋翊武侄子蒋曼征曾在他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这样表示。

蒋翊武挚友、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曾深情地写道:“曩知革命学说而笃行之者,翊武而外不过数子。今则负气之伦,闻翊武死事之惨烈,莫不为之感念不置。好尚之殊,今昔不同,如此未始非革命之进步也,翊武死而有知,其亦可以瞑目矣。”

湖南文理学院历史学教授,湖南省历史学会蒋翊武研究会秘书长周星林用15年,苦心勾勒蒋翊武29岁的一生,得出了他留下的6种精神:励精图治,勤奋好学的精神;反对帝制,拥戴共和的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淡泊名利,忍辱负重的精神;不畏强权,舍身取义的精神。

澧县政协原文史委主任于乾松,用3年时间溯源蒋翊武革命轨迹,澧县、常德、长沙、武汉、桂林,出生、长大、求学、革命、就义、归葬,“他的人生之路,充分诠释了湖湘人士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自强不息、主新反旧、顺时而动、敢于担当、舍生取义的鲜明性格特征。”于乾松如今七十高龄,仍奔走呼号,为蒋翊武“鸣不平”。他说:“蒋翊武为寻找祖国光明前途和谋求人民幸福奋斗不息,为实现自己崇高人生理想出生入死、不遗余力,他的英名应该永远与争取世界历史文明与进步的伟大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百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而言,蒋翊武的名字被牢牢地刻印在历史的丰碑上:若没有他作为总指挥的一声令下,武昌起义的枪声或许无法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响起;若没有他继黄兴之后出任总司令,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或许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就已得而复失。”有后人这样评价。

是谁支得江山住?空余弩剑作寒鸣。

委员提案:长沙应该有条“翊武路”

长沙市芙蓉区政协委员张宸睿建议将岳麓山公园南门外的登高路及往山上的西延路更名为“翊武路”。

一边是开国元勋的赞誉,一边却是盛名沉寂的现状。“蒋公生前很多革命活动是秘密进行的,且英年早逝,所留给后世的材料甚少;各革命团体整合成的国民党派系林立,一直有淡化‘文学社’历史作用的倾向。”在张宸睿看来,“这绝不能成为让蒋公沉寂的理由。我个人认为,就历史作用而言,他与黄兴、蔡锷相比毫不逊色。”

“在蒋翊武就义的桂林市和他的家乡澧县各有一条“翊武路”,但在长沙,有了‘黄兴路’、‘蔡锷路’,也应该有条‘翊武路’”,张宸睿认为,以英烈的名字命名道路,是纪念英烈、激励及教育后人的传统做法之一,行走在以英烈名字命名的道路上,行人即使之前对其不了解,也会出于好奇去了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张宸睿建议将岳麓山公园南门外的登高路及往山上的西延路更名为“翊武路”,“建议将登高路更名,一是考虑到岳麓山与辛亥革命的密切关联,可以说‘一座岳麓山,半部民国史’,游人在登高踏足的时候便能了解这条路的来历;二是相对于闹市区的其他干道,将登高路更名相对实际一些。”

除了更名“翊武路”,张宸睿还建议在岳麓山打造“辛亥革命文化园”。“辛亥革命时期为纪念革命烈士,在岳麓山上为众多烈士修建墓碑,岳麓山墓碑成为辛亥革命记忆的一种实物象征,是向民众宣传辛亥革命意义记忆史实的重要裁体,具有民族主义的象征功能。”张宸睿在提案中写道,建议以相对较近的蒋翊武墓及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公墓、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为核心区域,建设辛亥革命文化园,与已建设好的抗战文化园“遥相呼应”。

长沙岳麓山翊武亭。

白啤

小型自吸泵

灯吊

剪子

回音壁音箱